模块目标
本模块旨在通过结构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认知、情绪、身份认同与价值观等层面实现系统性成长,培养具有内在稳定性、责任感与意义感的“系统性通才”。
适用对象
- 年龄层覆盖:10–18岁(启蒙阶段)、18–25岁(认知深化阶段)、25–35岁(使命整合阶段)
- 教育场景:通识教育、项目制课程、成长型导师计划、人工智能素养课程的辅助模块
模块结构
一、10–18岁:自我认知与情绪启蒙
1. 情绪识别与表达
- 教学目标:理解并识别基本情绪,学习健康表达方式。
- 活动示例:
- 情绪地图绘制
- “我的一天”情绪日志
- 角色扮演:换位表达
2. 我的兴趣与优点
-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自我兴趣与潜力
- 活动示例:
- 兴趣雷达图制作
- “十件我喜欢做的事”演讲
- 小组互评优点练习
3. 三观启蒙
- 教学目标:认识公平、责任、善良等基础价值
- 活动示例:
- 伦理故事阅读与辩论(如《小王子》《纳尼亚传奇》)
- “如果我是他”道德判断游戏
二、18–25岁:身份建构与价值内化
1. 自我叙事训练
- 教学目标:构建个人成长脉络,明确人生初始方向
- 活动示例:
- 写一封“给12岁自己的信”
- “我是谁”演讲竞赛
- 人生事件年表制作
2. 三观深化与社会参与
- 教学目标:对多元文化、社会正义与伦理困境形成初步判断
- 活动示例:
- 伦理角色扮演法庭(如AI失控案件)
- 分组辩论:技术进步是否一定是好事?
3. 情绪与压力管理
- 教学目标:应对大学与初职场的心理压力
- 活动示例:
- 正念冥想练习(10分钟)
- 情绪ABC模型训练
- “失败日记”写作与分享
三、25–35岁:意义建构与精神整合
1. 使命意识构建
- 教学目标:帮助学员连接自我成长与社会意义,找到“我为何而活”之问的回应
- 活动示例:
- 撰写《我的使命宣言》
- “未来简历”制作
- 人生圆桌:十年后的我如何回望现在?
2. 多角色自我协调
- 教学目标:识别并调和生活中的多重身份冲突(如员工、父母、伴侣)
- 活动示例:
- 多角色分身剧场
- 时间资源账本分析
3. 存在性探索与心灵生态
- 教学目标:面对焦虑、虚无、孤独等高阶心理挑战,发展稳定内在秩序
- 活动示例:
- 阅读与分享: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意义来》
- 数码极简21天计划
- “我死后留下什么?”写作练习
教学建议
- 每周1次,40–60分钟为宜
- 重视“讲–练–反思”三位一体结构
- 鼓励建立“成长日志”制度,追踪心智发展轨迹
- 配合AI课程使用,可设计“我与AI共同成长”记录任务
延伸资源
- 《情绪急救》——盖伊·温奇
- 《自我觉察的力量》——塔莎·尤里克
- 《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 《活出意义来》——维克多·弗兰克尔
- 《存在主义咖啡馆》——莎拉·贝克威尔
附录:模块对接能力图谱(简略)
能力层级 | 教育目标 | 对应年龄段 |
---|---|---|
情绪智能 | 识别表达调节情绪 | 10–18岁 |
自我认知 | 兴趣、优势、动机识别 | 10–25岁 |
意义建构 | 人生方向与内在使命 | 18–35岁 |
精神整合 | 价值一致性与存在意识 | 25–3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