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确实不缺少远见卓识之人。香港新亚书院的徐复观先生曾经告诫:中共在某些领域若能“缩手”,社会就可能产生生机。这一言,今日仍具穿透力。最近殷惠敏的一篇文章《中国经济最大的罪魁祸首:一元化领导的灾难》再次论证:中共体制中那些无法缩手的地方,正是中国诸多病症的深处根源。
下面,是基于该文内容结合徐复观观点的评议:剖析一元化领导的弊端,讨论“哪里缩手,哪里有生机”的现实含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路径。
一、“一元化领导”的病灶:中共经济的沉重负担
殷惠敏在文中指出,中国经济的一大痼疾,是“一元化领导”的体制灾难。这表现为:
- 共产党党员人数极多,干部体系臃肿,吃“皇粮”的人太多,从制度成本上就设置了巨大的负担。文章提到“吃皇粮的人太多”、“制度成本太大”成为学界常提的问题。
- 领导控制过度:重要领域、政策、市场、言论等都集中在中共高层,几乎没有让社会、市场、地方自主发挥空间。
- 模式单一、工程体量化倾向强烈:大工程、大项目、重投入、快展示,但经常忽略当地实际需求与制度可持续性。
这些,都是中共体制里不能缩手的核心领域 —— 强调权力集中,忽视多元分权与地方主体性。
二、徐复观所说的“缩手”与真实的生机
徐复观说的“共产党在哪里缩手,哪里就有生机”,并非消极退守,而是精巧地释放空间,让制度与社会自身调节能力被唤醒。结合殷惠敏的文章,可以看出,如果中共在以下几个方面真正“缩手”,中国经济与社会可能获得以下生机:
缩手领域 | 当前压迫现状 | 若缩手之后可能产生的生机 |
---|---|---|
权力集中 / 一元领导 | 中共党员人数、机构体系臃肿,地方与市场被压低自主权 | 地方政策可实验、地方需求能被更快响应;社会资源效率提升 |
经济干预与重工程推动 | 巨额工程、补贴密集、市场被政策导向掏空 | 社会创新空间扩大;真实的市场需求引导资源投入,更少浪费 |
言论与思想控制 | “读书无禁区”的呼声被压下;思想不自由,批评与建议被禁止 | 社会批评与思想自由可促使政策纠错;激发人才与智库力量 |
制度成本与人数负担 | 粉碎党员扩张、中央控制层级繁多,成本高昂 | 若缩减机构与人数,国库压力减轻;透明与责任机制可更有效 |
徐复观在八十年代所提议,包括减少党员数量、恢复私有制与传统文化中可接受部分等,都是对这些“缩手”的呼唤。殷惠敏文章里提到的“制度成本太大”正是经济层面对此痛点的确认。
三、如今何处未缩手,就是何处生病最深
从近年来的趋势看,中共在一些小领域或地方确有微小“缩手”现象。例如某地放宽部分市场准入,地方政府在非核心领域不再过度干预。但这些都远不足以缓解整体的“一元化领导”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想要真正健康复苏,必须解决以下几项还未缩手的严重领域:
- 权力体系的重组与分权
不仅是给予地方经济自主权,更要在市场、政策监管、财税分配上让地方与社会更多参与,而非单一中心指令。 - 去工程体量化与补贴驱动
谁都可以看见许多大型工程项目推得快、展现大,但留存少、效用弱。这些工程不是为了人民需求,而是为了政绩与合法性展示。这种模式必须被扭转。 - 制度透明化与批评空间恢复
如文中提及“读书无禁区”、言论自由的期待,若真有允许社会批评与建议的渠道,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制度将更接地气,更少走偏差。 - 减少制度负担与政治负荷
公共财政被用于维系庞大的党政机构、冗余职能与官僚机器,而非民生与服务本身。缩减这些负荷,可释放资源投入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真正民众需要之处。
四、评议与展望:若中共愿意缩手。。。
从徐复观到成为殷惠敏文章中诸位学者一起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的逻辑:中共缩手将是更大的生机开端。
若中共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敢于在以下方面“缩手”:
- 不再把权力集中在省部级的开发区、产业园等政绩工程上;
- 不再用补贴或行政干预扭曲市场竞争;
- 不再以惩戒所有批评之声为必然,而是听取民间意见、学界建议;
- 不再把庞大的党政机构当作“常态”,而是精简与优化它的职能与数量;
中国社会可能会见到这样的转变:
- 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市场需求、民间创业、地方特色产业有机会自我生长;
- 社会信任重建:人民看到政策能回应民生、听见意见才有回响;
- 政治稳定的基础更为扎实:不是依靠压制与面子工程,而是制度与经济实效本身带来的合法性。
结语
“共产党在哪里缩手,哪里就有生机”——这是徐复观的智慧,也是当下中国面对结构性危机时的一剂良药。殷惠敏所描述的“一元化领导”的灾难,并非空洞理论,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经济、制度、社会成本里的重病。
如果一个政权越是用工程与权力堆砌合法性,而不愿在制度与市场中缩手,那么这个政权的根就不牢。
而那些真正能释放社会生机的地方,恰恰是开始缩手与让人民说话的地方。
若中共能在这些方面真正缩手,中国还有重生的希望。否则,“一元化领导”的灾难,只会继续拖累国家与人民,直到裂缝不可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