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体目标
开发并部署一套“智能防御壳系统”,涵盖:
- 环岛激光炮阵列
- 电磁炮防御网
- 微型海空无人机群
- 网络化感知与决策系统(芯片+算法)
- 水下静音无人潜航器(电动微型潜舰)
- 智能作战模拟和指挥系统
📐 技术开发计划结构(按系统模块划分)
一、网络化激光炮阵列系统
目标:形成环岛10km级防空圈,拦截低空飞行目标(如无人机、火箭弹)
- 核心指标:
- 激光输出功率:≥100kW(连续),点射距离:10km
- 机动部署时间:≤5分钟
- 数量目标:1200座,分布在台湾海岸线及要地
- 关键开发任务:
- 激光能量源模块(固态激光或光纤激光器)
- 高速跟踪转台与AI视觉瞄准系统
- 空气扰动/天气稳定机制
- 冗余并网电源与故障自检系统
- 时间表:
- 第1年:样机研制+实验室测试
- 第2年:实地小规模部署与迭代
- 第3~4年:批量生产与战场布置
二、陆基电磁炮与空中矩阵系统
目标:在海峡上空构建200公里纵深、20公里高的“无人智能防御壳”
- 核心指标:
- 弹体质量:5~10kg(搭载战斗部或无人机)
- 射程:150~200km,有效命中率 ≥70%
- 载弹量:连续发射不少于30发
- 关键开发任务:
- 中型电磁加速轨技术
- 轻量化智能弹体(微无人机、巡飞弹、炮射导弹)
- 地面部署平台和多点协同系统
- 战时自动重装系统
- 时间表:
- 第1年:电磁轨与轻弹联合试验
- 第2年:远程试射与集群发射测试
- 第3~5年:岛内部署完成+自供电系统并网
三、海空智能无人武器系统
目标:大规模部署可协同、自主攻击的低成本无人机、无人潜艇
1. 空中无人攻击系统
- 类型:高G战斗无人机、低空巡飞弹、小型察打一体无人机
- 开发重点:
- 全自主飞控与目标识别模块(无需地面遥控)
- 与电磁发射系统匹配的折叠收纳设计
- 空战协同与多目标围猎算法(Swarm AI)
2. 水下/半潜水无人舰队
- 目标:部署上万艘微型潜舰、鱼雷无人机,组成“海底伏击网络”
- 关键要点:
- 电动驱动系统(续航≥300km)
- 被动声纳隐身设计 + 自主决策模块
- 长驻状态的换电与维护系统
- 时间表:
- 第1年:原型系统开发+沿岸测试
- 第2年:AI集群作战系统开发
- 第3年后:环岛/海峡战区大量部署
四、信息战系统与神经中枢开发
目标:构建智能化作战中枢,实现“分布式、自主决策”的防御协同能力
- 关键模块:
- 芯片开发:专用于无人系统的高能效边缘计算芯片(联电、台积电主导)
- 作战AI:
- 目标识别神经网络(图像、雷达、红外融合)
- 战场博弈演化算法(自主决策)
- 群体智能协调(Swarm AI)
- 数据链与通信系统:加密、低延迟、防干扰(美台联合开发)
- 时间表:
- 第1年:基础软硬件平台与模拟系统建设
- 第2~3年:实战演练中学习和自优化
- 第4~5年:形成完全自主管控作战系统
⚙️ 组织实施建议
- 主导机构:
- 台湾“国防部” + 国家级科技部队(如“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 芯片+量产制造支援:台积电、联发科、鸿海
- 软件与AI:与美国 DARPA、Google DeepMind、OpenAI、Anduril 合作
- 资金预算:
- 第一步(前两年):研发投入约为 200亿新台币
- 部署成型期(3~5年):约 1500亿新台币,优先调动军备预算
- 国际合作:
- 可将部分防御系统向美、日、澳等盟友开放标准,构建“亚太智能防御联合体”
🚀 战略预期成果
- 防止中共武力犯台的饱和攻击初期取得胜利
- 逐步建立“海峡无人禁区”
- 构成全球首次实战部署的“智能战争样板”
- 成为台湾芯片、智能武器、AI主权安全的新核心支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