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11 月4 日,34 岁的 Zohran Mamdani 当选纽约市市长,成为这座全球城市历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长、第一位南亚裔市长。卫报+2Al Jazeera+2 他的当选不仅在美国国内引起关注,也在国际上被视为自由资本主义阵营内“左转”信号。本文将以国际上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的经验作为镜鉴,分析纽约在曼达尼执政下的可能路径、风险与变量。
一、国际经验:资源控制-国家扩张-制度转向的常见模式
回顾多个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国家的兴起过程,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典型路径”模型:
- 社会经济不平等 +公共服务缺失 →大众诉求增强 →支持更强国家干预。
- 政府被赋予更多资源分配职能(财政、产权、服务供给) →国家在社会经济中角色加重。
- 已得职能的政府不断扩张其资源控制(路径依赖),进而扩大权力边界。
- 最终可能由“社会民主式公共服务扩张”滑向“全面国家主导经济/产权”或者“党-国家一体化”模式(即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模式靠拢)。
- 在这一过程中,自由市场机制、私人资本自主、个人选择与自治空间常常被削弱。
例如,前东欧国家在共产主义时期政府对资源、生产、分配的高度控制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北欧国家除外)在政府高介入、高支出的模式下逐渐面临财政压力、效率下降、创新衰减的问题。
基于这些经验,我们可以把曼达尼当选的情况放入此“资源控制→国家扩张”视角,来做纽约未来走向的假设性分析。
二、纽约的新变量:为什么曼达尼时代可能会走上这条路径?
结合曼达尼的政策主张和当选背景,有几个“起点”值得警醒:
- 曼达尼承诺:冻结租金、建设大量廉价住房、免费公交、政府经营杂货店、对富人重税。CBS新闻+2People.com+2
- 这些政策的共同特征是:政府介入/国家操控资源。当政府承担“基础生活保障”角色越多,就意味着其资源控制权越大。
- 社会支持基础:他的支持群体是年轻人、高租金承压群体、移民社群,这都是传统自由市场机制中不被强化保护或受益较少的群体。
- 他胜选所反映出的政治逻辑:既包括民众对成本危机(房租、交通、物价)不满,也有价值观向“平等”“政府应保障生活”“公共福利优先”的文化倾斜。
在这样背景下,如果政府资源控制权扩大并持续,正反馈机制可能启动:政府为了维持这些保障和福利,会寻求更多财政资源、更多权力、更广分配职能,从而推动制度进一步向“国家主导”方向演变。
三、预测纽约可能的三条发展路径
结合上述国际经验与纽约实际,我们可以粗略预测三种可能路径:
路径 A:温和型转向 — “社民主加强版”
在这一路径中,曼达尼政府推动其福利主张,但受到市、州、联邦制约(财政、法律、既得利益集团、资本市场)限制,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民主增强”版纽约:
- 政府扩大住房保障、新公共交通补贴、部分免费服务,但仍保留私人市场、资本运营机制。
- 资源控制加强但不会完全垄断,私人部门仍然活跃。
- 自由资本主义传统被部分修正,但主干依然存在。
- 风险:财政压力、公共债务、效率低下。
路径 B:混合型滑移 — “资源扩张+市场弱化”
在这一路径中,政府资源控制显著提升,市场机制与私人资本空间被压缩:
- 租金大量冻结、建设市属廉价房、政府经营杂货、免费公交广泛铺开。
- 为此,税率上升、公共债务/市政负担增大,私人投资、资本外流或被地方政策驱赶。
- 市政府权力增强,对经济、土地、服务分配的直接介入增多。
- 自由市场的自治空间缩小,创新活力受损。
- 风险:财政不可持续、资本撤离、服务效率下降、治理成本上升。
路径 C:制度转向型 — “社会主义化/共产主义化”潜能
虽然美国制度结构强劲,转向至完全国家主导(共产主义模式)可能性较低,但理论上在极端条件下不可完全排除。特点可能包括:
- 市/州政府对关键生产要素(住房、交通、食品供应)全面掌控。
- 私有资本受到限制或强制改组,私人市场机制显著削弱。
- 地方政府与中央合作,把市级变成“国家化”管理单位。
- 自由市场、私人产权、自治机制被边缘化。
- 此路径风险极高:经济萎缩、资本逃逸、人才流失、公共服务崩塌。
四、就纽约而言,哪条路径更可能实现?
考虑到纽约/美国的制度环境、资本体系、联邦制约机制、市场化程度,以及既得利益体制,我倾向认为:
- 路径 C(制度转向型)虽然在概念上令人警觉,但实际上发生概率较低。美国的宪政结构、资本市场、联邦与州制衡、媒体与司法监督都提供较强阻力。
- 路径 B(混合型滑移)具有较高现实可能。曼达尼现象即是左翼政治力量对既有体制的一次冲击,短期内若政策推进强劲、支持集中、财政安排未充分考虑制约,就可能走向资源控制显著、市场机制被压缩的状态。
- 路径 A(温和型转向)虽然可能性存在,但须假设曼达尼及其派系能妥协、资源扩张节制、市场机制维持。这在当前其竞选纲领看来并非最初态势。
因此,我的判断是:纽约进入一个“市场受压、政府资源控制扩大”的阶段,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呈现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张力提升、私人资本空间受到挑战、财政负担上升,市场创新与活力可能受到抑制。
五、如果真的滑向“资源控制加强”状态,会有哪些具体风险?
- 财政可持续性危机:如果免费服务、租金冻结、政府建房规模化且融资方式主要倚重债务或增税,财政负担可能迅速积累。
- 资本外流与投资减少:若政府干预加深、税负加重、市场机制缩小,资本可能选择离开纽约或不愿进入,从而削弱城市经济增长动力。
- 私人市场与创新减弱:自由市场更换为政府主导时,竞争、效率、创新机制可能被削弱。纽约作为全球金融、科技、创意中心,其优势可能受到侵蚀。
- 利益集团僵化与权力集中:当政府控制更多资源,公共部门、机关或政党网络可能强化,从而形成新的特权阶层、削弱透明与监督。
- 社会活力与逃逸风险:年轻人、人才可能因自由受限、机会下降而选择迁出,长期影响城市吸引力。
六、对中国读者与政策观察者的启示
- 不仅观察制度本身,更观察制度的资源控制路径:当左翼福利政策兴起时,关键是看“政府是否逐渐成为资源分配的核心”、以及这一过程是否伴随市场机制萎缩。
- 观察制衡机制是否有效:纽约市的进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州政府、联邦政府、资本市场、媒体舆论与司法体系的制约。若这些制衡机制减弱,转向风险更大。
- 自由与公平的张力:公平诉求合理,但若以牺牲自由、创新、市场活力为代价,长期未必能实现可持续的繁荣。
- 全球左转趋势中的美国信号:纽约的变化可能是美国城市治理模式向左调整的一种样本,这对其他西方城市以及中国观察美国制度竞争力具有象征意义。
七、结语:纽约未来十年,值得深刻关注
曼达尼当选,对纽约、对美国、对全球左翼治理趋势都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提示我们:自由资本主义体制不是铁铸不变,当经济压力、社会焦虑、价值观变迁叠加时,左派推进的国家干预可能获得突破口。
但关键不是“左派就必然失败”或“美国必然变成共产主义国家”,而是看这条道路是否被制度的制衡、市场的活力、财政的可持续性所阻断或调整。纽约若真走上资源控制加强、市场机制弱化的轨道,那么未来三至五年会显现显著转型:财政压力、投资动向、私人市场活力、城市人才流动将成为观察指标。
对中国观察者而言,这既是一个“美国是否崩塌”的警示,也是一个“自由体制如何免于制度侵蚀”的现场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