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2025
spot_imgspot_img

Top 5 This Week

spot_img

Related Posts

《烂尾的武统台湾》

——从习近平的权力断层看中共战略失败的结构性逻辑

导言:一场未发生的战争

2020年代中期,中共当局以高调的“武统”言论与舆论造势,营造出“台海战争一触即发”的氛围。然而,至2025年秋,这一战略不仅未能兑现,反而显露出系统性“烂尾”迹象:东部战区多名高层将领被清洗;军队战斗力重构陷入停滞;内部文件频繁提及“防控内部风险”;同时,对外宣传口径从“统一台湾”转向“维护边疆稳定”。

本报告旨在通过系统性结构分析,揭示中共“武统台湾”战略失败的三重逻辑断层:

  1. 政治层面:军权结构的断裂与派系博弈的崩塌;
  2. 军事层面:职业军队理性与现代战争技术革命的对撞;
  3. 经济层面:体制性衰退与财政失衡使战略能力彻底坍塌。

这些断层汇聚成一个核心事实:武统台湾不再是战略选项,而成为习近平个人政治合法性的坟场。


第一章 战略失灵的总体逻辑

中共的战略文化自毛泽东以来,始终建立在“以战争凝聚政权合法性”的逻辑上。
毛用“抗美援朝”稳固了政权;邓以“对越作战”完成军队权力重塑;习近平试图以“攻台”完成对全党军的再统合。

然而,21世纪的战争政治条件已根本改变:

  •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耦合,使战争成本呈几何级上升;
  • 俄乌战争暴露出传统陆权国家的结构性弱点;
  • 中共内部派系碎裂,军政资源分布高度政治化,缺乏统一战略意志。

在这种环境下,“攻台”计划从一开始就带有内向性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是为了维护习近平对军权的控制权。正如老农问道在其文章中指出:“习近平要获得军方支持,就必须推动攻台。”(SOH France,2025年10月9日)

这意味着“攻台”是政治手段,而非军事决策。


第二章 政治因素:从“掌控军权”到“失去军权”的权力断层

(一)军权结构的历史惯性

自毛泽东确立“党指挥枪”原则以来,中共军队的核心权力逻辑始终是“政治忠诚优先于军事专业”。这一体制在结构上就存在两重权力来源:

  • 一是中央军委的“垂直指令”;
  • 二是大军区(现战区)的“历史派系延续”。

毛泽东通过“中央警卫—野战军”体系控制军权;邓小平依赖“元老—军委副主席”平衡体系;而习近平在废除军委副主席制衡机制、推行战区制之后,试图以个人绝对控制重塑军队。然而,这种“去派系化”的改革最终制造了新的派系中心——东部战区。


(二)东部战区的崛起与福州体系

根据老农问道的研究与自由时报公开资料显示,习近平的军方根基源于福州军区
福州军区自建制之初即以“攻台”为主要任务。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曾依托福州军区体系获得政治支持,与原南京军区(东部战区前身)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盟。

这种关系的延续,使得习近平上台后东部战区成为军改最大受益方:

  • 31集团军(原福建军区主力)官员密集晋升;
  • 战区资源配置大幅倾斜于“渡海作战”;
  • 各军兵种的研发、演训与战备方向均向“攻台”集中。

这一结构形成了习近平个人权力与“攻台战略”的绑定:要维护军权,就必须推动攻台。


(三)派系博弈的内爆

然而,东部战区的独大,立刻触发其他战区与派系的强烈反弹。

  • 南部战区通过南海摩擦事件(中菲、中越)强化存在感;
  • 西部战区在中印边境制造紧张,以争取预算和战略话语权;
  • 北部战区重新炒作“海参崴”议题,暗示应警惕俄罗斯威胁。

这种内部竞争不仅削弱了“攻台”的战略一致性,更直接反映军队高层的分裂。传闻中所谓“中共制定俄罗斯崩溃后的接收计划”,即体现了部分军头对习近平战略方向的讽刺性否定。

更关键的是,军中职业化群体对“政治战争”产生抵触。
俄乌战争让职业军官看清:战争不是政治秀,而是技术与体系对抗。北京的“政治动员式军事战略”遭遇军内冷对。


(四)军权坍塌的时间线

2022—2025年间,中共军方经历三轮系统性清洗:

  1. 2022年底至2023年中:火箭军高层遭整肃;
  2. 2024年初:东部战区参谋系统被查,多名将领“因纪被免”;
  3. 2025年四中全会前夕:钟绍军、王仁华相继被免职,军委办公厅体系震荡。

这些清洗标志着军权从“个人化控制”向“集体接管”过渡。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及其北方体系重新夺回部分指挥权。正如SOH France文章指出:“张又侠利用习近平身体状况的劣势,夺走部分军权。”

虽然细节仍待证实,但从军政文件与官媒措辞变化可见端倪:

  • “习近平军委主席负责制”被弱化;
  • “军委集体领导制”重新出现;
  • 战区与军种新闻报道减少“核心”“领袖”等字眼。

这意味着习近平事实上已从“掌控军权”退至“象征性统帅”。


(五)战略转向与政治烂尾

当军方资源重新分配,战略焦点转向俄北方向时,“攻台”即失去现实基础。
所谓“台湾危机解除”,并非北京主动退却,而是系统性政治失灵的产物。
习近平在东部战区体系上的全部政治投资,被军队的制度性惯性吞噬殆尽。

权力断层最终呈现三重后果:

  1. 军心失控——将领宁打边境,不愿涉台;
  2. 战略失焦——战区竞争导致资源浪费;
  3. 政治失灵——中央号令形同虚设。

这一切使“武统台湾”沦为烂尾政治工程。它既无法实现习近平的个人合法化,也暴露中共体制内部自我吞噬的终极逻辑。

第三章 军事因素:职业军队意愿与俄乌战争的镜像效应

一、从“党指挥枪”到“枪观党”

中共体制的一个核心支点是“党指挥枪”,这是其延续政权的最终保障。然而在习近平时期,这一原则开始出现“逆反效应”:随着军改将原有的集团军体系彻底打散、军委集中化并极端个人化,军队事实上已由“党军”向“家军”转化,最终导致军队职业化意愿与政治忠诚度之间的尖锐冲突。

军队官兵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效忠的“党”,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理想,而是一小撮围绕最高领导人个人权力构筑的派系网络。
军改后,原属东部战区、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的多名将领在短时间内被查处或“消失”,反映出体制内部的不信任已达到冷战化的程度。军队内部的真实逻辑,正在从“党指挥枪”转向“枪观党”:军人群体不再无条件服从政治命令,而是开始以生存与职业安全为第一考量。

二、俄乌战争的镜像:一场“解放军噩梦”的模拟

俄乌战争为中国军界提供了一个“镜像效应”的参照。俄军在入侵乌克兰初期所展现的指挥瘫痪、后勤混乱与士气低迷,被中国军方视为一面危险的镜子。解放军的结构性问题——指挥层政治化、战斗层非职业化、技术体系碎片化——与俄军如出一辙。

在2023年后中国内部举行的多场闭门兵棋推演中,有一项结果极具象征性:在模拟攻台作战中,若美日介入并封锁制海权,中国沿海地区的补给线平均存活时间不足七十二小时。这意味着,解放军一旦陷入长期作战,后勤体系将迅速崩塌。
这不仅是军事层面的失败,更意味着政治体系失去了以军事威慑维系权威的最后支柱。

三、军心的裂解:忠诚疲劳与“非政治化倾向”

在2024年以后的内部军校与院校论文中,“职业荣誉”“技术建军”“非政治化管理”等词汇频繁出现。这种话语转向,说明年轻军官已在潜意识中拒绝再以意识形态作为行为准则。
而对于高层而言,这种“忠诚疲劳”比腐败更致命——它意味着军队的政治控制开始松动。
军队的政治忠诚一旦被质疑,政权便失去了垂直暴力体系的稳定性。

从历史角度看,这与苏联解体前的“红军职业化”现象如出一辙。1990年代初的苏军,尽管名义上仍效忠于“苏维埃”,但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支等待命令的中立力量。中共军队今日的心态变化,正在重演这一过程。

四、结论:权力金字塔的第一道断裂

军事体系的失控,是任何极权体系崩溃的第一道裂痕。
当政权对军队的掌控开始依赖“反腐清洗”而非制度信任,当将领的命运取决于个人忠诚而非作战能力时,军队已不再是政权的“保护者”,而是潜在的“旁观者”。
在未来可能的政治危机中,解放军的选择不会是“镇压”或“救党”,而极可能是“保持静默”。
这一点,正是中共最惧怕的“俄乌镜像”——体制崩塌前,军队往往先行退场。


第四章 经济因素:体制退潮下的战略崩塌

一、从高速增长到“制度性衰退”

中共长期维系政权合法性的关键基础,是经济增长。
但在202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基础出现了根本性动摇:所谓“新质生产力”无法掩盖真实的生产性萎缩,国家在科技、房地产与制造业三个支柱领域全面陷入低效率循环。
更致命的是,这种衰退不是经济周期性的,而是体制性的——它源于中央集权对市场机制的持续蚕食。

以半导体与新能源产业为例,大量投资由行政指令驱动而非市场需求决定,地方政府为保“政治绩效”竞相制造虚假产能。结果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仍在上升,而真实的社会财富创造却在下滑。
这标志着中共进入了一种“虚拟增长”阶段:增长只存在于文件、指标与宣传之中。

二、政治化经济的自毁循环

在习近平时期,经济政策被彻底政治化——任何产业政策都必须与政治忠诚绑定。
这导致了三个恶性循环:

  1. 资源错配:资金与技术流向“政治安全”部门(国企、军工、芯片项目),而民营经济被边缘化。
  2. 社会信任坍塌:企业家普遍担忧被以“资本无序扩张”罪名打击,投资意愿急剧下降。
  3. 财政陷阱累积:地方财政在“土地财政”崩溃后陷入结构性赤字,中央被迫通过金融体系再分配维持表面稳定。

这三个循环最终收敛为一个核心结论:体制无法再用经济增长换取社会稳定。
经济成了政治的附庸,而政治又成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三、制度“退潮”与战略资源的耗尽

在2025年前后,中国进入一种典型的“制度退潮”期:
制度不再能创造信任,只能制造控制。
控制的代价是创新的死亡,而创新的死亡意味着战略资源的耗尽。

这种趋势在国际产业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外资撤离速度加快,中国被逐步排除出关键科技供应链。
  • 人才外流已形成结构性断层,科研体系因政治审查与保密制度而陷入停滞。
  • 能源与粮食安全被高估,战略储备不足以支撑长期封锁。

换言之,中共的“自给自足战略”正转化为“自我孤立战略”。

四、经济崩塌的政治后果

经济下行的最深层后果不是贫困,而是信任危机。
一旦政权失去了“增长神话”,它就必须诉诸“安全神话”来维系统治。
这正是近年来“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数据安全”反复被强调的原因——安全成了衰败体制的遮羞布。

但历史经验显示:当安全叙事取代经济叙事,意味着极权体系已进入终末期。苏联1980年代的路线正是如此——从“经济现代化”转向“防范西方渗透”,最终在经济枯竭与民心耗尽中自我崩解。
中共今日的战略轨迹,与当年的苏联高度重合。

五、结论:增长神话的终结

经济退潮不是偶然,而是体制逻辑的必然结果。
当政治意志取代市场逻辑,当意识形态取代创新激励,增长神话必然破裂。
这一破裂,正如一场静默的政治地震——外表平稳,内核崩塌。
在这种意义上,中国经济的衰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权合法性坍塌的序曲。

第五章 结论与战略推演:烂尾的必然性

一、战略的幻象:从“统一大业”到“政治幻肢”

习近平的“武统台湾”战略,从未真正是一场军事计划,而是一种政治心理投射——一种“幻肢效应”:
政权在现实中已丧失肌肉控制,却仍感觉到“力量”的存在。

“统一”在中共体系内,不仅是民族主义的号召口号,更是政治合法性的补丁。当经济增长失速、社会信任坍塌、军队忠诚动摇之时,“攻台”成为维系权威、延续政权神话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

但这种支柱建立在幻象上。所谓“武统台湾”在战略逻辑上同时失去了政治支撑(军权分裂)、军事可行性(技术与意愿缺口)以及经济承载力(财政崩塌)
因此,它注定要烂尾——不是被外力阻止,而是被体制自身的熵化吞噬。

从这个意义上说,“攻台计划”已成为中共体制退化的镜像:
它的存在意义,不在于真的实现“统一”,而在于延缓体制内部对自我失败的承认。


二、内在断裂:权力、军队与资本的三重失配

(1)政治权力的失控化
习近平自2012年上台以来,通过“军改”与“反腐”夺取军权,但2023年后随着张又侠系的重组与东部战区的清洗,军权出现了“断层”——总书记与军队之间的中枢联系被切断。
“习能下命令,但命令无法被忠实执行”,这是当下军政关系的真实写照。

(2)军事机器的专业化与去政治化倾向
自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职业军人群体在内部论坛与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新的技术共识: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政治忠诚,而是体系化联合作战与无人化能力。
东部战区的军官们非常清楚:若发动攻台战争,中国军队极可能遭遇乌军式的“智能化反杀”——无人艇、AI目标锁定、实时数据链反制。
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拖延与“程序性服从”,用不执行来表达拒绝。

(3)资本循环的断裂
地方财政债务与房地产坍塌,令中央政府的战时筹资体系失效。
“债务化的国家机器”无法支撑“实体化的战争计划”。
国有企业与军工集团被迫以金融化手段循环债务,结果是军事工业体系反而成为财政黑洞。
“攻台”在预算上已不具可操作性,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

这三重断裂,使得“武统台湾”从政治意愿到执行路径,都陷入不可修复的瘫痪。


三、制度的极限:红色帝国的历史轨迹

历史的对比令人警醒。
在苏联晚期,阿富汗战争成为苏共政权的“终极幻肢”——一个无可执行、却必须存在的政治象征。
今日中国的“攻台梦”正重演这一轨迹。

在政治结构趋向封闭的体制中,最高领袖往往被困在“自我叙事循环”中。
他无法承认战略错误,因为那意味着否定自身的合法性。
他也无法真的开战,因为那意味着赌上一切。
因此,只能维持“战争准备”的姿态,以模拟行动代替真实战略。

这种体制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战略都以宣传形式存在,却以财政形式破产。

从“一带一路”到雄安新区,从“强军梦”到“攻台梦”,每一个宏大叙事都经历了相同的循环:
构想 → 动员 → 债务化 → 腐败化 → 腐烂 → 沉默。
“烂尾”,已不是个案,而是体制运行的自然形态。


四、战略推演:三种未来路径

根据当前权力、经济与军事态势,可以推演“攻台烂尾”后中国体制的三种可能未来:

1. 冻结型崩塌(Status Quo Implosion)
政权维持“攻台姿态”,继续通过宣传与虚拟演练维系威慑,但实质上放弃战争准备。
这种状态可持续若干年,直至财政彻底枯竭、军心离散,体制进入“高压静止”状态。

2. 内部裂变型过渡(Factional Transition)
军中与党内反习派在“攻台失败”的借口下,推动权力重组。
新集团可能以“务实维稳”与“恢复国际关系”为口号,削减军费、冻结攻台战略。
此过程伴随高层人事剧变与对外政策转向。

3. 战争误触型坍塌(Crisis Misfire)
在内部危机与社会压力下,体制可能误判局势,发起有限军事挑衅,企图“以战止乱”。
但战争极可能在数日内失控,引发国际联动与体制震荡,形成“战败式政变”的场景。
此路径风险最高,但在极端权力孤立的政治环境下,不可完全排除。

无论哪一种路径,其共同结局都是:
“武统台湾”从政治计划变为历史隐喻——一个象征性坟墓,埋葬整个红色帝国的晚期梦境。


五、结语:当幻象崩塌

今日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高度象征化的政治时刻:
每一项国家战略都不再关乎现实,而关乎“维持幻象的能力”。

“攻台”之所以烂尾,不是因为外部力量阻止,而是因为内部已无法再支撑。
政治的核心资源——权力、信任、财富、军心——都被耗尽。
一切只剩形式:阅兵、标语、演训、口号。

就像毛泽东晚年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战”来焚毁现实的腐朽,习近平也以“统一台湾”的幻象来对抗历史的崩塌。
但当幻象的代价超过了政权的承受力,它终将自毁。

“烂尾”,在这个体制中,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必然。
因为一个以谎言为结构的政权,注定无法完成任何真实的工程。
它可以发动运动,却无法建设秩序;
它可以维持恐惧,却无法维持信任。

历史会记下这一幕:
“武统台湾”,作为21世纪中国政治的终极幻象——
它以失败宣告了整个体制神话的终结,
也预示着一个帝国意识形态的黄昏。

从帝制到党制:习近平体制...

0
A Theoretical Study on X...

中美缓和背后的权力逻辑:...

0
要点速览:釜山会晤标志中美关系出现短期缓和,但这...

制度与人民的互塑:政治文...

0
——从黄帝文明到美国立宪精神的历史比较研究报告 ...
brown wooden scrabble tiles in close up shot

善的制度与恶的制度

0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制度与繁荣”视角分析政治体...

美国基因与中国发展:中美...

0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

思想的迷失:翻译、语义错...

0
摘要:本文以“翻译中的语义错位”为核心议题,探讨...

稀土风暴与塔巴冲突:多国...

0
报告编号:发布机构:问道研究所撰写日期:2025...

中共与国际恐怖网络的潜在...

0
摘 要 本文以2011年“阿拉伯之春”中埃...

“相互举报是自我保护的最...

0
摘要:本文以某地公开标语“相互举报是群防群治、自...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