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 9 月, 2025
spot_imgspot_img

Top 5 This Week

spot_img

Related Posts

中共两条腿走向两个方向的结局

中共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处在一种“两条腿走路”的矛盾状态:一条腿往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走,另一条腿却死死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体制上。邓小平时代的“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是拖延,不是制度性突破。六四事件之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彻底被堵死,中共只能寄望于经济改革来维持政权合法性。问题是,在一个高度集权、压制政治权利的体制下,经济改革最终也走向了死胡同。习近平的上台,只是把这个逻辑走到了终点。


一、改革开放的“两条腿”困境

  • 政治体制不动: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设定了“党领导一切”的底线。无产阶级专政、党对国家机器的绝对控制从未松动。
  •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企业改革,本质是释放市场活力。但这种改革需要政治配套,否则就像绑着脚跑步。

这就是所谓的“两条腿”:一条往东(市场化),一条往西(专政)。经济改革开放走远了,必然扯裂中共体制。


二、六四后的断路与江泽民的“润滑剂”

六四事件后,邓小平彻底否决了政治体制改革路线。中国进入“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的死胡同。

在这个死胡同里,江泽民找到了一个维持体制运转的办法:贪腐。

  • 在江时代,腐败从一种局部现象变成了体制润滑剂;
  • 经济发展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拼命上项目,而官员的激励就是“权钱交易”;
  • 腐败的成本迅速从过去的百分之几,上升到项目成本的百分之几十。

换句话说,腐败制度化,成了中共维持权力和推动发展的核心手段。

三、朱镕基的“技术官僚支撑”

在江泽民时代,中共体制最大的幸运,是拥有朱镕基这样一位“技术官僚总理”。

朱镕基被称为“经济沙皇”,他的强硬与专业在中共政治生态中显得格外突兀。他的任务很明确:一方面要修补因腐败横行带来的体制漏洞,另一方面要为体制延缓崩溃争取时间。

  • 国企改革与金融整顿:朱镕基推行“抓大放小”,保住了大型国企的财政支柱;同时整顿金融秩序,化解信托和银行体系的风险。
  • 分税制改革:1994 年,朱镕基主导了“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大头收归中央,确保了中央财政的绝对掌控力。
  • 加入 WTO:朱镕基最关键的贡献是强力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中国成功入世,世界市场瞬间成为“中国制造”的舞台。出口暴增、外资蜂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 外贸续命:加入 WTO 带来的外贸红利,成为中共政权延续合法性的关键。靠着廉价劳动力与全球化红利,中共得以维持高增长十余年。

然而,朱镕基的这些改革本质上是在维持与延缓,而非突破。政治体制坚如铁板,腐败仍旧蔓延,他能做的只是把经济机器打磨得更精细,让它跑得再快一点。换句话说,朱镕基为体制“续命”,但没有为体制找到一条新生之路。

四、胡锦涛的“超级裱糊匠”时代

如果说江泽民时代是“腐败制度化”,朱镕基时代是“技术官僚续命”,那么胡锦涛、温家宝时代则是“千疮百孔下的维持”。

  • 腐败全面化
    到了胡锦涛执政时期,腐败已经渗透到国家机器的每一个角落。任何国家支出、基建工程、金融信贷,都带着巨额寻租空间。体制内测算,当时的“腐败成本”已经占到支出预算的 50% 左右。换句话说,政府花的一块钱里,有一半被层层瓜分,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另一半。
  • 胡温体制的矛盾
    胡锦涛的角色更像一个“超级裱糊匠”:
    • 一方面,他要压制党务机构的扩权冲动,避免内部派系失控;
    • 另一方面,他要支持温家宝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
      胡温体制的分工,本质是“胡管政治、温管经济”,但两者都只能维持,而非突破。
  • 房地产作为续命稻草
    胡温时代最大的“支柱”,是房地产。
    房地产的本质是 预支未来三十年的收入。一套房背后,是未来几十年的土地财政和购房者按揭。靠着这根稻草,中共有了一个巨大的现金池,可以源源不断地往体制内“沙堡”上浇水。
    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年代,财政有钱,银行有利润,官员有油水,老百姓也在幻觉中感觉“资产在升值”。
  • 维持的代价
    胡锦涛十年表面上维持了中共体制的稳定,但代价是巨大的:
    • 贪腐全面化、制度化,已经接近失控,腐败成本往往已经到了80%。比如一项基建项目,80%的预算都被贪腐了;
    • 房地产透支了未来,积累了巨额债务与金融风险;
    • 政治上毫无改革,反而进一步僵化。

因此,胡锦涛的十年,本质上不是“稳定”,而是“延缓崩塌”。他靠房地产这根最后的稻草,靠房地产这池水浇灌着中共这座沙堡,暂时维持了体制,但也把中共推向了更深的死胡同。虽然不折腾,但是也经不住政治体制的压力、中共体制撕裂的风险,经济逐步在国进民退,向政治之靠拢。

五、习近平的选择:三驾马车的终结

在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两代体制运作之后,中共赖以维系的“三驾马车”已经全部走到了尽头:

  • 腐败润滑剂(江泽民)——腐败成本高到几乎拖垮整个经济;
  • 技术官僚支撑 + WTO 红利(朱镕基)——全球化红利消耗殆尽;
  • 房地产支柱(胡锦涛、温家宝)——透支未来,债务链条濒临断裂。

当习近平上台时,经济发展在既有政治体制下已经没有空间。中共的政体接近被撕裂成两半:

  • 一半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力量;
  • 一半是僵化的无产阶级专政机器。

两条路的抉择

习近平面临两条道路:

  1. 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戈尔巴乔夫式的路径,即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推动政治自由化、民主化,以缓解社会矛盾和释放制度活力。
    但习近平早已明确表态,苏联解体时,“竟无一人是男儿”,他认为这是党失去权威、被内部瓦解的结果。走这条路,在他眼中等于自我毁灭。
  2. 消灭自由经济,回归政治体制的规范
    这意味着“逆改革开放”,把自由经济逐步纳入党政机器的管控之下。
    这条路的政治逻辑是回归毛泽东模式,以政治统摄经济,以意识形态压制社会,重建一个“党即国家”的全面控制体制。

习近平的抉择

在大权在握之后,习近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路。

这不仅因为他本人对毛式政治怀有强烈的认同,更因为他要在同僚之上成“老师”,甚至成为“皇帝”。只有毛式的路径,才符合他的权力逻辑和内心愿望。

于是,中国逐渐走向了“新毛主义”时代:

  • 经济上全面收紧民企与外资,强调“国进民退”;
  • 政治上强化个人权威,压制派系与官僚体系;
  • 意识形态上大力复兴毛式话语,甚至在全国各地重新竖起毛像。

历史的回响

这条路看似符合习近平的个人雄心,但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

  • 斯大林靠清洗建立了恐怖帝国,但死后迅速被否定;
  • 毛泽东通过文革打碎了整个国家机器,但最终留下的是一片废墟;
  • 习近平试图重演前两者,但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社会里,他所要做的是斯大林的清洗+毛泽东的摧毁,要么清洗现在所有的官僚,打碎已经建立的国家治理和经济体系,要么被这个体系反噬、吞噬。

总之,习近平的选择,并不是新路,而是重复了共产政权已经走了数个轮回的老路,并且已经变成了一个更狭窄、更极端的死胡同。

分情景、可检验假设下的中...

0
查到的最新数据、权威预测和可观测信号汇总后,做出...

皇帝与文官:从斯大林到习...

0
导语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图景,往往是“皇帝与...

铁打的衙门与崩塌的中央:...

0
引言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一...

中国房地产游戏:中共如何...

0
一、历史背景:从“金融战”到金融恐惧 19...

过去近80年中国社会科学...

0
结论先行 二战后,西方国家把政策科学化、...

没有中共之后:中国经济的...

0
(历史参照 × 增长理论 × 情景推演) ...

中共治理能力模型

0
本文构建并融合了中共统治的治理能力模型(CCP ...

中共解体的可能性:社会动...

0
摘要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共)...

共产主义的结构性悖论:为...

0
摘要 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尽...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