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
- 二战后,西方国家把政策科学化、制度化反腐、福利国家建设作为治理核心,由此获得持续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稳定。OECD《反海外行贿公约》与执法网络、信息公开与独立媒体/司法成为关键支柱。OECD+1
- 中国在学术与治理上长期实行意识形态优先与党国合一:高校与社科研究被要求“以马列/社会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为导向”,对普世治理范式(宪政、三权分立、新闻自由、公民社会等)明确定性为“错误思潮”,从源头上束缚了社会科学的开放研究与制度创新。chinafile.com维基百科en.qstheory.cnTIME+1
- 结果体现在治理成效指标上:腐败控制、法治、学术与新闻自由等核心维度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在强力度运动式反腐多年后,腐败仍呈顽固化与循环化。databank.worldbank.orgWorld Justice ProjectAcademic Freedom Indexrsf.orgReuters
一、西方战后“社会科学—治理—合法性”的良性循环
- 制度化反腐:1997/1999年OECD《反海外行贿公约》确立跨国执法框架,成员国围绕企业会计、跨境行贿、第三方中介等形成可量化、可追责的执法网络。OECD+1
- 法治与透明:独立司法、信息公开、专业审计与自由媒体形成“多闸门”约束,腐败成本显著上升;以北美/西欧为代表的国家在腐败感知与法治指数上长期位居前列。
- 政策科学化:战后公共政策学、计量经济学、循证治理(evidence-based policy)迅速发展,公共支出向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回报率高”的领域倾斜,从而以服务供给而非组织控制来巩固政权合法性。
二、中国:意识形态优先与党国体制对社会科学/治理革新的抑制
- 明确的负面清单:2013年《文件九号》将“西方宪政、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等定性为需抵制对象,直接收紧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核心学科的研究边界。chinafile.com维基百科
- “中国特色哲社科”与校园意识形态再强化:高层反复要求哲社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高校被要求把“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党员化管理嵌入育人体系,进一步降低了学术自治与批判性研究空间。en.qstheory.cnTIME+1
- 信息/学术自由的结构性缺位:
- 学术自由指数(AFI)长期处于全球最低组别;Academic Freedom Index
- 新闻自由指数名列倒数、对信息流通的高压管控,使外部监督与独立调查难以发生。rsf.org
这些正是现代反腐与善治的必要条件。
三、结果:运动式反腐难以转化为制度性进步
- 腐败控制:世界银行WGI显示,中国“腐败控制”多年徘徊在全球约30百分位,远低于OECD多数国家;“法治”“政府效能”同样偏低。databank.worldbank.org
- 综合排名:WJP《法治指数》2024年中国得分约0.47、排名95/142;透明国际CPI 2024中国43分、排第76位,与发达经济体存在显著差距。World Justice ProjectTransparency.org
- 运动式反腐的边际:尽管官方通报累计处分数以百万计干部,但路透的长期评估指出,未能形成独立司法、资产申报与系统性问责的常态法治框架,腐败呈“高压—收敛—反弹”的循环。Reuters
四、治理逻辑的根本分野:“养民” vs “养党”
- 西方福利国家以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品供给,通过可验证的服务质量换取选民授权,合法性来自公共服务绩效。
- 党国体制下的大量财政与行政资源则优先用于党务与维稳机器、对社会的组织性控制与意识形态统一,合法性更多来自组织掌控力而非公共服务供给。信息与学术的不自由进一步削弱了纠错与制度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何在“技术硬件”快速追赶的同时,社会科学与治理软件迟迟难以并轨先进范式。
五、可检验的政策含义(供讨论)
- 若要实现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把运动式反腐“制度化”:独立审计/检察、官员财产申报与冲突利益法、行政透明、自由媒体与学术自治等“外部性约束”。
- 在社科领域,必须撤除意识形态红线对研究议题与方法的前置限制,让证据与同行评审而非政治口号主导知识生产——否则,治理改良将缺乏理论供给与政策评估能力。
总评:二战后西方的进步,不只在火箭、芯片和AI,更在可复制的社会科学与治理技术。当一个体制把合法性押注于“组织控制”而非“公共服务”,它就会在“反腐—维稳—再反腐”的循环中消耗治理资源,也难以培育出能持续纠偏的社会科学土壤。上述国际指标与政策文本,为这一判断提供了可外部核验的证据基础。 OECD+1chinafile.com维基百科en.qstheory.cnTIME+1Academic Freedom Indexrsf.orgdatabank.worldbank.orgWorld Justice ProjectTransparency.orgReu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