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8 月, 2025
spot_imgspot_img

Top 5 This Week

spot_img

Related Posts

从奴隶制到进步主义:美国政治结构中的经济统治与神圣律法的历史分野

摘要:

本文探讨了美国政治体制自建国以来在两个根本力量之间的张力与延续:其一是延续自欧洲贵族和奴隶主阶层的经济—政治统治集团,演变为今日的国际金融寡头与大资本财团;其二是源自清教徒传统、主张在世俗秩序中践行“上帝的法”的宗教—道德社群,其当代表现为福音派、宪法原教旨主义者等保守群体。本文指出,美国当代政治格局的核心冲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左右之争,而是源自“经济主权”与“宗教主权”、“人造法”与“神圣法”的深层张力。文章最后分析这一结构张力如何塑造了川普主义的政治兴起与民主党阵营的进步主义策略,以及这一历史模式的未来走向。


引言:

自美国建国以来,政治权力的结构性分化始终存在于两个根本方向之间。一方面,是以欧洲旧贵族与种植园奴隶主为开端、后发展为华尔街金融集团和全球资本财团的经济统治体系;另一方面,是源于清教徒殖民者的宗教共同体传统,他们主张以《圣经》为律法之源,以道德自律代替暴力约束,追求建构“属神之国”。这两股力量不仅在美国早期历史中构成制度基础与意识形态对立,其张力延续至今,成为美国政治最深层的裂痕。


一、奴隶主阶层与经济主权的历史延续

早期的奴隶主阶层并非孤立的殖民地精英,而是欧洲旧贵族体系在新大陆的延伸。大量英国、法国、荷兰乃至西班牙贵族在北美殖民扩张中带入资本,建立大种植园经济体系。他们依赖奴隶劳动作为资本利润的基础,同时将这一劳工系统制度化,并通过政治权力保障其不受侵犯。

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阶层的后裔逐渐转向银行业、铁路与工业垄断领域,并在20世纪中叶完成了向全球金融寡头的演变。今日的“深层政府”或“建制派”(Establishment),其核心成员与19世纪的奴隶主、寡头资本在制度、观念与利益结构上是一以贯之的。他们主导的民主党菁英阶层倡导“进步主义”,本质是为了维持资本流动自由、人力资源自由使用权和跨国统治合法性。


二、现代劳工体系与“奴隶制逻辑”的延续

奴隶制虽在形式上于1865年废除,但其基本结构——即“高资本成本换取低人权回报”的劳动力控制模式——并未退出历史舞台。21世纪的非法移民制度、H1B签证计划、高科技人才绿卡审核制度,皆是对这一结构的技术化、制度化继承。

非法移民被以“居留权”与“最低工资”为诱饵,长期为资本体系输送基础劳动力,同时在选举制度中因人口结构变化逐步形成民主党的稳定票仓。高科技人才,则被要求以十余年工作与纳税、贡献专利与技术积累,换取合法居留乃至公民权,其间几无议价能力。

这一过程与早期奴隶在皮鞭和契约下工作十数年、维持种植园经济的逻辑几乎同构,只是外衣换成了“人权”、“机会平等”、“多元文化”的进步主义话语。


三、清教徒传统与宗教主权的现代延续

与奴隶制经济体系并行发展的是清教徒的道德共同体理念。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徒并非经济移民,而是宗教避难者,他们主张政治制度应当服从《圣经》律法,即“上帝的法”(God’s Law)。这一传统在独立战争后未曾断绝,而是在多次文化保守主义浪潮中演化为现代的宪法原教旨主义、福音派运动以及“基督教右派”(Christian Right)。

川普现象与“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政治纲领,实质上是在回应这种宗教—道德群体对“属神之国”重建的渴望。这一派别不满于世俗化、全球化与技术控制带来的失根与堕落,要求恢复“按上帝法治国”的传统政体,从反对堕胎、同性婚姻、跨性别主义到边境控制、教育权,他们试图以信仰为核心重塑国家身份。


四、进步主义的政治本质:人间律法的终极化

民主党在19世纪末即以“进步主义”旗帜主张以技术、制度、国家机器提升效率、改良社会,其表层是福利国家,其核心则是“去神圣化”与“社会工程”。奥巴马、拜登等民主党领袖延续此传统,在全球资本秩序与技术控制框架下,推动世俗法优先、个人享乐合法化,并利用社会少数族群、移民与新兴群体为票仓基础,构筑一种“以人之法代替神之法”的治理逻辑。

这一模式的政治效应是将人们的终极目标从信仰中的永恒回归,转向即时的物质利益与身份平权,这不仅削弱了国家的宗教与文化一致性,也为经济统治集团提供了合法性来源。


结论:美国政局的根本张力

当今美国政治危机的核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左”与“右”对抗,而是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分歧:一是以资本控制为手段、以世俗享乐为目标的进步主义结构,背后是延续自奴隶制的统治阶层;二是以信仰为核心、以神圣律法为纲的清教徒遗产,其当代表达是宪政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民间运动。川普所代表的正是这种清教徒逻辑的当代表达,而他所面临的反抗,则来自于延续三百年的资本主权秩序。


一、注释

  1. 早期南方奴隶主阶层的形成与英格兰次贵族、商业资产阶级背景密切相关。见《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Howard Zinn,第34页。
  2. 美国清教徒的“山巅之城”观念与政治建构的神圣使命密不可分,详见John Winthrop的《A Modell of Christian Charity》(1630年演讲稿)。
  3. 清教徒信仰强调契约精神和自治制度,这种思想奠定了美国联邦制度和地方法治的思想基石。
  4. 宪法原教旨主义的法律实践主张严格按建国时代的字面意图解释宪法。见Antonin Scalia, A Matter of Interpretation
  5. 福音派的政治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道德多数派”(Moral Majority)运动,成为共和党内主要的保守宗教力量。
  6. 美国现行移民政策对科技劳工和底层劳力的双重依赖模式,见George J. Borjas, Heaven’s Door: 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Economy
  7. 奴隶制时代的“10年剥削制”,现代通过“OPT+H-1B+绿卡”体系再现,形成制度性“软奴役”结构。

二、参考书目(Selected Bibliography)

  1. Zinn, Howard.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rper Perennial, 2005.
  2. Winthrop, John. A Modell of Christian Charity (1630).
  3. Scalia, Antonin. A Matter of Interpretation: Federal Courts and the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Wood, Gordon S. 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Vintage, 1993.
  5. Borjas, George J. Heaven’s Door: 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Foner, Eric. 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 W.W. Norton, 2022.
  7. Reich, Robert. The System: Who Rigged It, How We Fix It. Knopf, 2020.
  8.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The New Press, 2016.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Popular Articles